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有一位孝子郭巨,河南省林縣人。父親過世時留下了一些財產,作為長子的郭巨想到自己已經成年,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兩個弟弟還年幼,能力較弱需要照顧,于是就把錢財全部分給弟弟們,自己分文不取。郭巨不但放棄了父親留下來的錢財,而且一心一意地贍養母親,可見他的心一點都不貪求富貴名利,是個非常淡泊的人。
后流落異地他鄉,夫妻二人勤勤懇懇,以幫傭為生,賺取微薄的收入來奉養母親,盡力使母親吃得好,穿得暖。而夫婦倆卻節衣縮食,極其節儉,吃的是最粗陋的食物,穿的是補丁摞補丁的衣服。生活條件雖差,但在菽水承歡的郭家,卻是歡聲笑語不斷,從早到晚,洋溢著母慈子孝的溫馨。
后來,家里添了個小孫子,生活更加拮據。郭巨依然把所有好吃的東西,統統留給母親享用。老母親非常疼愛小孫子,總怕他吃不飽,長不大,每一次郭巨奉養母親的食物,老人都會把孫兒叫過來一起分享。看到孫兒那么可愛,老人寧可自己少吃一些,也要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如果郭巨和妻子阻攔,老人就推說沒有胃口,或者是牙齒咬不動,不愛吃,一定要看著孫兒香香甜甜地吃下去,才心滿意足。
郭巨看在眼里,疼在心底,他想到生活這么拮據,盡最大努力都不能很好地奉養母親,給母親的食物也很有限,卻因為母親這么喜歡自己的兒子,寧愿減少每餐的飯量,也要留給孫子吃,而沒有辦法達到盡孝的心意。為了讓母親安心用餐,每一次給母親呈上食物之前,郭巨一定先讓兒子到外面玩耍,這樣才不會跟奶奶分食。
離郭巨家不遠,有個小水塘。有一天,郭巨的兒子在外面玩耍,不小心跌到池塘里溺水死了,等到他們發現的時候,兒子已雙眼緊閉,臉色蒼白,沒有了呼吸。妻子抱著失去知覺的孩子,既心痛,又著急,非常的惶恐,竟號啕大哭起來。
俗話說,骨肉連心,看著死去的兒子,郭巨非常難過。然而郭巨此刻唯恐驚動母親,他知道母親非常疼愛這個孩子,如果一下子知道孫子落水而死的噩耗,恐怕沒有辦法承受這樣大的打擊,會傷心過度而損害身體。
郭巨強忍悲痛,對妻子說:“兒子可以再生,母親只有一個,一旦失去了母親,永遠不能復得,所以千萬不要驚動母親。郭巨讓妻子忍住哭泣,不要被母親聽到,趕緊挖坑把小孩給埋葬了。”
郭巨的妻子聽后,雖然愛子情深,依依不舍,也只好趕緊去做這件事情。于是,夫妻倆含著眼淚,開始挖坑。當妻子挖到三尺深的時候,突然轟隆一陣巨響,半空中打了一聲驚雷,竟然震醒了昏死的兒子。兒子蘇醒過來,同時夫妻倆也看到土坑旁邊多了一釜黃金,上面還蓋著一塊絹布,絹布上寫道:孝子郭巨,天賜黃金,官不得奪,民不得取。可見,這是郭巨的孝心孝行感召了天地,上天讓他的兒子復活,并且賜給他一釜黃金,讓他脫離貧窮,能夠更好地奉養母親。
疾雷過后,郭家終于破涕為笑,郭巨能更好地照料母親,母親也可以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一家人終于得到往昔的歡樂。可見郭巨的孝心感動天地,使得他轉禍為福,轉兇為吉。至誠的孝心真的可以改造一切的命運,可以改造我們的家庭。
孝出自人類自然的本性,是順乎天道的自然法則。當我們的孩子看到我們孝順長輩,會感到由衷的喜悅,生起學習向往之情。而懂得如何孝順父母的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才能走得從容、踏實。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超越時空,跨越國度,承傳數千年,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德行教育的根基所在。郭巨埋兒的故事,不僅孝行感人,也啟發我們學習他教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