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看到有多家媒體報道運城安國醫院(主治頸椎結核、淋巴結核復發、肺結核、骨結核等等)成立“安國讀書會”的消息,頗有感慨,并想起了“偏食”。
偏食的表現、不良后果、如何糾正等姑且不論,先說一說偏食的成因。竊以為,偏食的成因有二,一是客觀造成的,二是主觀追求的。客觀造成的,既有自身原因,比如,對某種食物天生過敏,再如,攝食器官對一些食物耐受性差;更有外力助推的,比如,家長一味滿足幼兒對某種味道、某種食物的偏愛,再如,家長偏執地認為這個有營養、那個有奇效。對于主觀追求的,則是一些達官貴人“只認貴的和寡的”,從而使自己偏了食、漁人得了利,只不過達官貴人們要么自己不花錢,要么自己不差錢,即便偶爾發現“不管用”、“上當了”,也會以“反正也沒害”而自慰,能意識到自己偏了食者極寡。
人們除了偏食外,還有許多與人體器官有關的“偏”,比如,于眼叫“偏見”,與耳叫“偏聽”,于嘴叫“說偏話”,于手叫“拉偏架”,于心于腦又囿于一己的叫偏心眼、偏信、偏執、偏激、偏頗,于心于腦會波及他人的叫偏向、偏袒、偏護、偏私……
于心于腦的“偏”之于凡人,很少波及社會,頂多有傷小雅。而于心于腦的“偏”之于有力量的人,則很難不波及他人、甚至社會,力量越大的人其影響力和波及面則越大,這種“偏”中,最應引起重視和警惕的當是“偏見”,主觀追求的偏食實則也是種種偏見在作祟。有力量的人最常見的“偏見”就是經驗主義,就是把一域、一隅、一臾之經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勢力范圍強推,這是忘了術業有專攻、橘生淮南又淮北、此一時彼一時的古訓,過分地堅持一己之見,最后則會導致偏差、偏向、偏廢。
有力量的懷有偏見者,往往是把書讀偏了,要么斷章取義、望文生義,要么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只唯書、不唯實,不會經世致用、缺少歷史眼光。
一個耕讀傳家的民族,應該處處都有朗朗的書聲,天天都是讀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