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可有全身中毒癥狀,如低熱、盜汗、乏力、食欲減退和消瘦等,局部可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現就其主要癥狀鑒別如下,尤其病因不明時,據癥狀的判斷有十分重要意義。
凡口腔溫度在37℃以上至38℃左右,持續在一個月以上者,稱為長期低熱。在診斷為長期低熱時,必須先了解其正常體溫,排除生理或功能性因素,并排除高溫環境等影響,如在高溫車間的紡織女工,高爐煉鋼作業的工人,有長期低熱者可達10%,長期低熱的原因可分為器質性與功能性兩大類,現鑒別如下:
一 器質性低熱 以感染性低熱較多見
(一)結核病 任何部位的結核病,如肺、腸、腹膜、盆腔結核、骨結核等均可引起長期低熱。不同部位的結核病,多數會有局部癥狀,如果無其他癥狀,而患者血沉增快,結核菌素1:10000稀釋度皮內試驗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結核抗體檢查陽性,找不到其他發熱原因時,則有一定參考意義,可考慮采用抗結核診斷性治療。
(二)肝病 病毒性肝炎是肝病中引起長期低熱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其次為肝硬化,肝炎中大多數出現在病變遷延期或恢復期,以青年女性為多,常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脹及肝區隱痛等癥狀,而肝功能大多正常。肝病時肝內類固醇代謝障礙,血中非結合還原尿睪酮(原膽烷醇酮)增多,則可引起類固醇熱。肝硬化者可有不規則低熱、夜盲、浮腫及門脈高壓癥一系列癥狀。
(三)結締組織病 非典型風濕病可引起長期低熱,亦多見于女性,常伴有關節痛與心動過速癥狀。血沉、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可增高。抗風濕治療效果良好。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在病程早期,典型癥狀出現前可有長期低熱。
在器質性低熱中,非典型風濕病與結核性風濕病(Poncet 關節炎,又稱結核性風濕樣關節炎)均有低熱與關節酸痛癥狀,有時較難區別;但結核性風濕病有結核病史,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反應,心電圖檢查大多正常,僅少數可出現Ⅰ度房室傳導阻滯與ST-T段變化,結節性紅斑遠較風濕病為多,抗結核治療效果良好。風濕病以青年女性較多,呈游走性關節痛與心動過速癥狀,抗鏈球菌溶血素O與血沉均增高,心電圖常見異常,對抗風濕治療效果良好。
(四)隱性泌尿道感染 本病也可長期低熱,尿常規檢查發現白細胞或膿細胞提示泌尿道感染,但女性病人如無明顯尿路癥狀,則難于據此作出診斷,應進行24h尿細胞計數與清晨第一次中段尿的培養與細胞計數。如多次尿培養得到同一種細菌,或細菌菌落計數超過10萬/ML,能排除尿液細菌污染,則有診斷意義。
(五)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引起低熱。患者以女性為多,常伴有心悸、出汗、手顫抖、易激動、食欲亢進、消瘦等癥狀。甲狀腺腫大并有雜音。甲狀腺功能試驗有助于診斷。
(六)慢性病灶 慢性病灶如牙周膿腫、鼻竇炎、前列腺炎、盆腔炎等均可引起長期低熱。
(七)慢性嗜酸粒細胞性肺炎 本病是一種肺部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疾病,病程2~6個月或更長,病因未明,可能與寄生蟲(鉤蟲、蛔蟲)和藥物(呋喃妥因等)所致的變態反應有關,也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長期低熱,咳嗽多粘痰,伴氣促和咯血。并有體重減輕、盜汗。周圍血酸性粒細胞比例多在20%~70%。有診斷意義。X線胸片顯示不呈段或葉性分布的周圍片狀陰影,常為雙側分布(“肺水腫反轉”表現)。糖皮質激素治療后48小時內癥狀和X線表現可迅速消失。在同一局部可反復發生,數年后變為纖維化或蜂窩狀改變。根據典型病史、病程及X線胸片可作出診斷。但需與其他嗜酸性細胞增多伴肺部病變作鑒別。
(八)結節病 結節病是一種多系統器官受累的肉芽腫性疾病。常侵犯肺、雙側肺門淋巴結,臨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變,其次是皮膚和眼的病變,淺表淋巴結、肝、脾、腎、骨髓、神經系統、心臟等幾乎全身每個器官均受累。本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多預后良好。
結節病的臨床表現視其起病的緩急和累及器官的多少而不同。胸內結節病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和體征,有時有長期發熱、乏力、盜汗、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呼吸系有咳嗽、咳少量痰液偶見少量咯血等癥狀。診斷標準可歸納為:①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雙側肺門及縱隔淋巴結對稱腫大,伴或不伴有肺內網格、結節狀或片狀陰影;②組織學活檢證實有非干酪樣壞死性肉芽腫,且抗酸染色陰性;③血管緊張素轉換酶(SACE)或溶菌酶(SL)活性增高;④血清或BALF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升高;⑤舊結核菌素(OT)或PPD試驗陰性或弱陽性;⑥BALF中淋巴細胞>10%,且CD4+/CD8+比值>3;⑦高血鈣、高尿鈣癥;⑧Kveim試驗陽性;⑨除外結核病或其他肉芽腫性疾病。
以上九條條件中,①、②、③為主要條件,其他為次要條件。
(九)腫瘤 腫瘤可因壞死而引起長期低熱,甚至表現為午后低熱。一部分患者也可能由于腫瘤引起的繼發感染而發熱。抗菌素治療常無效,應重視患者全身,及腫瘤發生的局部表現,常需細胞學及組織病理學檢查而確診。臨床高度疑為腫瘤,但又缺乏細胞學及組織學證據時,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早手術探查并切除治療,以明確診斷。
(十)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為微生物感染心臟內膜面,伴贅生物形成。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別占自體瓣膜心內膜炎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急性者,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數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鏈球菌和流感桿菌所致。亞急性者,草綠色鏈球菌最常見、其次為D族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細菌較少見。
臨床表現 亞急性者起病隱匿,可有馳張性低熱,一般<39℃,午后和晚上高,伴寒戰和盜汗。同時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不振和體重減輕等非特異性癥狀。有時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痛。
凡有提示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如發熱伴有心臟雜音,尤其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雜音、貧血、血尿、脾大、白細胞增高和伴或不伴栓塞時,血培養陽性,可診斷本病。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常發生在原有心瓣膜病變或其他心臟病的基礎之上,如在這些患者發現周圍體征(瘀點、線狀出血、Roth點、Osler結節和杵狀指)提示本病存在,超聲心動圖檢出贅生物對明確診斷有重要價值。
(十一)Crohn病 Crohn病過去又稱肉芽腫性腸炎、節段性腸炎或局限性腸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腸道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本病與潰瘍性結腸炎統稱為炎癥性腸病。
本病全身表現較多且較明顯,發熱為全身表現之一,間歇性低熱或中等度發熱常見。起病大多隱匿、緩漸,從發病至確診往往需數月至數年。消化系統表現為腹痛、腹瀉、腹部腫塊、瘺管形成及肛門直腸周圍病變。
對青壯年患者有慢性反復發作性右下腹痛與腹瀉、腹塊或壓痛、發熱等表現,X線或(和)結腸鏡檢查發現腸道炎性病變主要在回腸末段與鄰近結腸呈節段性分布者,應考慮本病診斷。
(十二)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性疾病。全身癥狀一般出現在中、重型患者,活動期常有低度至中度發熱。
具有持續性反復發作腹瀉和粘液血便、腹痛,伴有(或不伴)低度或中度發熱,有合并癥可有高熱,重癥或病情持續活動可出現衰竭、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等表現。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腸炎及Crohn病、缺血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等基礎上,結腸鏡檢發現:①粘膜上有多發性淺潰瘍;②粘膜粗糙呈細顆粒裝,粘膜血管模糊,質脆易出血,可附有膿血性分泌物;③假息肉形成。X線鋇劑灌腸:①多發性淺潰瘍;②粘膜粗亂或有顆粒改變;③結腸袋消失,腸壁變硬、腸管縮短,變強,可呈鉛管狀。上述檢查中至少各具1項及粘膜活檢所見,可以診斷本病;臨床表現不典型而有典型結腸鏡檢查表現或典型X線鋇劑灌腸檢查表現者,也可確診本病。有典型臨床表現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結腸鏡檢查或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改變,應列為疑診隨訪。
(十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造血干細胞惡性疾病,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的表現。
本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以中年最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緩慢,患者可因健康檢查或其他疾病就醫時才發現血象異常或脾大而被確診。患者約半數有肝大,部分患者胸骨中下段壓痛。當白細胞顯著增高時可有眼底靜脈充血及出血。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常超過20×109/L,疾病早期多在50×109/L以下,晚期增高明顯,可達100×109/L。骨髓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以粒細胞為主,粒:紅比例可增至10~50:1。現在認為P210在慢粒白血病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Ph染色體可見于粒、紅、單核及巨核細胞中。
根據脾大、血液學改變、Ph染色體陽性可作出診斷。
(十四)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該病是由于單克隆性小淋巴細胞擴增、蓄積浸潤骨髓、血液、淋巴結和其他器官,最終導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惡性疾病。早期癥狀可能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現食欲減退、消瘦、低熱、盜汗及貧血癥狀。
患者多系老年,90%的患者在50歲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淋巴結腫大常首先引起患者注意,以頸部、腋部、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為主,腫大淋巴結無壓痛,較堅實、可移動。CT掃描可發現腹膜后、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因腫大淋巴結壓迫可發現膽道或輸尿管阻塞癥狀。50%~70%患者有輕至中度脾大。晚期患者可出現貧血、血小板減少、皮膚粘膜紫癜。
結合臨床表現,外周血中持續性單克隆性淋巴細胞大于5×109/L,骨髓中小淋巴細胞≥40%,以及根據免疫學表面標志,可以作出診斷和分類。
(十五)淋巴瘤 淋巴瘤與淋巴組織的免疫應答反應中增殖分化產生的各種免疫細胞有關,是免疫系統的惡性腫瘤。
組織病理學上淋巴瘤分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共同的臨床表現是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可伴發熱、消瘦、盜汗等全身癥狀。晚期因全身組織器官受到浸潤,可見到肝、脾大及各系統受浸潤的臨床表現,最后成惡病質。
對慢性、進行性、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要考慮本病的可能,應作淋巴結穿刺物涂片、淋巴結印片及病理切片檢查。當有皮膚損害可作皮膚活檢及印片。如有血細胞減少,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或有骨骼病變時,可作骨髓活檢和涂片以尋找R-S細胞或淋巴瘤細胞。
二 功能性低熱
除月經前低熱、妊娠期低熱以及在高溫環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熱外,功能性低熱可分為神經功能性低熱與感染后低熱。
(一)神經功能性低熱 多見于青年女性,長期低熱可達數月。有些患者低熱有季節性,每出現于夏季。體溫在一晝夜內波動幅度小,往往不超過0.5℃,而且口腔、腋窩與直腸溫差不大。有的患者口腔溫度甚至超過直腸溫度,稱之為原發性口腔溫度增高。不少患者并有神經不穩定表現,如臉面潮紅、皮膚劃痕征陽性、心動過速,甚至暫時性血壓升高等自主(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神經癥色彩。但患者一般情況較好,體重無變化,雖經各種藥物治療無效,而不予治療可自行消退。
(二)感染后低熱 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等痊愈后,少數患者仍可低熱持續數周。如無其他原因可見,應考慮感染后低熱,這可能和體溫調節中樞對溫度調控功能未恢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