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結核病 盜汗是結核病患者常見癥狀之一,可與午后低熱、乏力同時存在。盜汗多見于結核病病情較重,身體虛弱的患者。結核菌毒素刺激交感神經,使之過度興奮,加之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神經系統控制失調,因而在夜間熟睡之后出汗,病人從不知不沉中醒來時,內衣已濕透而發熱亦隨之而減退,自感疲乏無力。出汗的部位多在頭、頸、胸和兩腋下部。隨病情好轉盜汗減輕、消失。
除結核病外,還有以下疾病亦可出現盜汗。
二 佝僂病 佝僂病是一種維生素D缺乏病。嬰幼兒佝僂病早期主要是精神神經癥狀,小兒易激惹、睡眠不安、煩燥、夜驚、多汗易透濕枕頭。由于汗水刺激,睡時經常搖頭擦枕,以致枕部頭鬢脫落(枕禿)。隨著病情進展,出現肌張力低下,關節韌帶松懈,腹部膨大如蛙腹,患兒動作發育遲緩,獨立行走較晚。骨骼癥狀有顱骨軟化。胸部兩側有肋串珠畸形,肋膈溝及肋緣外翻呈雞胸或漏斗胸。下肢呈“O”型或X形腿。
三 布氏桿菌病 布氏桿菌病也稱波狀熱,是布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多汗、關節痛等。國內多見于內蒙、東北、西北等牧區,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
急性起病者占10%-30%,有無力、失眠、低熱、食欲差,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為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炎、睪丸炎。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癥狀,每較其他熱病為著。常于深夜清晨熱急驟下降時出現大汗淋漓,患者感乏力,軟弱。慢性期,尤其牛型病例,常訴有乏力、出汗、頭痛、胃納差、腹瀉或便秘、腹痛、背痛、肌肉和關節酸痛、失眠、抑郁、易激惹等癥狀,易被誤診為神經官能癥。另一類患者在急性期后遺留較多的癥狀,如背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明顯乏力、盜汗、遷延多日的低熱等。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大量出汗(盜汗)、睪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依據。
四 念珠菌支氣管炎 陳發性刺激性咳嗽,咳多量似白泡沫塑料狀稀痰,偶帶血絲,隨病情進展,痰稠如干漿糊狀。憋喘、氣短、尤以夜間為甚。乏力、盜汗、多不發熱。X線僅示兩肺中下野紋理粗亂。
五 特發性肺纖維化 系指原因不明,局限于肺部的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亦稱Hamman-Rich綜合征、隱源性致纖維化肺泡炎、特發性肺間質性肺炎等。
臨床分急性型和慢性型,絕大多數為慢性型,平均病程5~6年,最長可達15年。以隱襲性進行性呼吸困難為其突出表現,干咳或有少量白色粘痰,當有繼發感染時痰量增多并變黃色。偶有血痰,部分患者有胸痛、盜汗、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消瘦、乏力等。40%~80%有杵狀指(趾),晚期出現發紺,但對氧療效果不理想。X線呈磨沙玻璃樣變化,隱約可見小結節,晚期中下肺野呈彌漫性網狀或結節陰影,病變漸向上肺部發展,呈蜂窩肺。肺功能為進行性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漫量減少。
六 慢性嗜酸粒細胞性肺炎(見第一章長期低熱鑒別)
七 結節病(見第一章長期低熱的鑒別)
八 亞急性心內膜炎(見第一章長期低熱鑒別)
九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見第一章長期低熱鑒別)
十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見第一章長期低熱鑒別)
十一 淋巴瘤(見第一章長期低熱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