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淋巴結結核可為原發綜合征及肺門縱隔淋巴結結核,應與肺癌的縱隔淋巴結轉移以及引起縱隔、肺門增大的腫塊性疾病進行鑒別。
縱隔、肺門淋巴結結核可為原發性結核,也可為繼發性結核。原發性肺結核是小兒肺結核病中最主要的類型,占各型肺結核的85.3%。包括原發征和支氣管淋巴結結核,是同一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兩種表現。原發綜合征多發生在未接種過卡介苗的兒童,結核菌經呼吸道進入人體肺部,在肺組織內生長繁殖,形成滲出性炎性病灶,稱為原發灶。原發灶可發生于肺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數在肺上葉底部或下葉上部,尤以右側多見,肺內原發病灶、肺門淋巴結腫大和連接兩者間的淋巴管炎三者組成原發綜合征。支氣管淋巴結結核多數是原發綜合征原發病灶吸收遺留下來的肺和支氣管淋巴結腫大,或是原發綜合征中的淋巴結結核靜止,爾后又復發所致。縱隔淋巴結結核多見于兒童,其次為中青年患者,老年少見。繼發性淋巴結核多見于成人。
一 淋巴結結核的臨床表現
1、 全身癥狀:一般輕型者可無癥狀,急性型較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癥狀,如午后低熱、面頰潮紅、食欲不振、消瘦、盜汗、易疲乏、小兒可發育遲緩等。
2、 呼吸系癥狀:咳嗽、咳白粘痰少許,胸痛和咽痛,因咽部充血,常誤診為咽炎。
3、 原發結核的過敏表現:結節性紅斑和皰疹性結膜炎,少數患者可有一過性、游走性關節痛等結核過敏癥狀。
4、 支氣管淋巴結高度腫大時出現相應的壓迫癥狀。
(1) 壓迫迷走神經可出現類似百日咳樣,陣發性痙攣性雙音性咳嗽;
(2) 壓迫食道時,可引起吞咽困難;
(3) 壓迫喉返神經可致聲音嘶啞;
(4) 壓迫大血管時,可出現胸壁靜脈曲張,面部浮腫,頸靜脈怒張等;
(5) 壓迫氣管、支氣管可出現高音調金屬音樣雙音性咳嗽、哮喘,嚴重時出現肺不張、呼吸困難、紫紺,甚至窒息;
(6) 壓迫交感神經時,出現霍納綜合征;
(7) 壓迫膈神經時,可引起惡心、嘔吐及呃逆。
體格檢查:全身尤其雙下肢可發現結節性紅斑、皰疹性結膜炎。
全身淋巴結可輕度或中等度腫大,以頸部耳后淋巴結腫大最多見。少數患者肺部可聞及因淋巴結壓迫所致的哮鳴音,少數亦可有肝脾腫大。
X線:典型原發綜合征者由肺內原發病灶、淋巴管炎和腫大淋巴結組成亞鈴狀的“雙極影”(圖7-1.1)。支氣管淋巴結結核時,X線顯示肺門處有圓形或橢圓形結節陰影為“腫瘤型”,肺門增大(圖7-1.2A、7-1.2B、7-1.3A、7-1.3B),密度增高,結節邊緣模糊者為“浸潤型”。胸內淋巴結結核的特點有五多,即單側多,右側多,肺門淋巴結多,單組多,腫塊型多(見與中心型肺癌的鑒別診斷)。
二 診斷主要依據
(1) 結核菌素試驗多為強陽性反應;
(2) 有結核病接觸史;
(3) 未接種卡介苗;
(4) 有結核中毒癥狀及結核過敏表現;
(5) 胸部X線檢查顯示肺門腫大淋巴結,肺內有或無結核病灶;
(6) 結核菌檢查陽性或TB-PCR陽性,抗結核抗體水平升高;
(7) 淋巴結或肺活檢證實結核病變存在。
5、6、7項為臨床診斷依據,支氣管淋巴結結核浸潤期應與急性支氣管淋巴結炎鑒別,腫塊型應與縱隔良性、惡性腫瘤相鑒別。
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間的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為了便于臨床應用,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平胸骨角與第4、5胸椎間盤的假想平面)將其劃分為上縱隔與下縱隔。下縱隔再以心包為界分為前、中、后三部,即胸骨與心包前面之間的前縱隔;心包后面與脊柱胸段之間的后縱隔;以心包、心臟及相連大血管根部所占據的中縱隔。也有人以氣管及其分叉或肺根前面為界將縱隔分為前、后二部,前部再以胸骨角平面分為上、下二部。縱隔的劃分對疾病的診斷定位有十分重要的價值。